
白露时节,西林瓦的秋色更显浓郁,成片的玉米地里玉米穗子随风摇曳,金黄的向日葵在朝阳的照耀下灿烂盛放,成熟的梨子圆润饱满挂在枝头。
一进入村子,我们便看到老人们三三两两地闲坐在村口。得知我们是来寻访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行宫”木家院,热心的陈爷爷一边介绍,一边带着我们走向村子西边的木家院。
守护着木家院的和云华老人。(记者 赵坤玉 摄)
位于古城区开南街道漾西社区西林瓦村的木家院,又称万德宫,与丽江古城内的木家院相区别,当地人一般称漾西木家院。1639年正月,明代地理学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行游丽江时,曾在这里驻足。这里是徐霞客丽江之行的重要一站,徐霞客在此“辩文木家院”;观赏“南中之冠”的山茶;与丽江土知府木增的四子同时写下《雅颂各得其所》的作文,并为其修改点评;受到了木增的热情款待,品尝了不少丽江的美食。
在陈爷爷的记忆中,木家院一直是村子重要的活动场所,开办过小学校、卫生所、供销社,也曾用作大队办公点。现在,这里成了漾西社区老人活动室,每天都有老人在这里下象棋、玩纸牌,他们的闲谈声让这所老屋充满了时光沉淀的烟火气。
现存的明代木氏土司行宫木家院。(记者 赵坤玉 摄)
在木家院门口,陈爷爷向我们说道,听父辈说起过,这里曾有一座两米多高的大石狮子,非常威武。而现在我们只能从吴一峰先生的图画中窥见石狮的雄姿。祖籍浙江的吴一峰先生被称作“浙西大走客”,于1946年携带一卷《徐霞客游记》,从昆明经鸡足山到丽江,寻找当年徐霞客走过的风景。他在经过漾西木家院时,拍摄了一张照片,1964年又根据这张照片作了一幅画。这才让我们得以一睹民国时期木家院的风采,在图画中一起去捕捉旧日时光。
1964年,吴一峰根据木家院照片绘画的作品。(资料图)
木家院(吴一峰 摄于1946年)
如今的木家院只留下了一座简单的四合院,当年的内厅、西厅及茶花院“殿堂宏丽,金碧辉煌”的景象仅存于文字记载了。走进院子里,光影斑驳,让人体会到一种古风长存的感觉。踏上正厅的石阶是圆柱形的,这应该是当年的柱脚石,砌成踏脚石也遮掩不住那苍然古意。正厅内陈设的一块1米多长的案板上摆放着香烛,轻轻拨开案板上岁月的尘土,竟是一块洁白的汉白玉石碑,向我们诉说着那段辉煌的过往。
圆柱形的石阶是当年的柱脚石(记者 李映芳 摄)
残存的物件透出苍然古意。(记者 赵坤玉 摄)
院子内的桂花香气扑鼻,细细的花米洒落在青砖地上。除了桂花树,院子里依然还存活着3棵古树,陈爷爷说,这些古树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从相关资料我们得知,3棵古树分别是垂枝香柏、红花双套梅和云南松。沧桑的树干上早已写下了岁月的痕迹,唯有翠绿的枝叶在倔强地生长着。置身院子中,当年徐霞客笔下“四旁萎蕤,下覆甚密,不能中窥。”也是这番景象吧。
木家院现存的古树垂枝香柏。(记者 李映芳 摄)
据丽江市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张万星介绍,现在这座残存的木家院也就是当年徐霞客为木增儿子写范文的院子。木增在这里请徐霞客为自己的儿子教授作文的写作方法:“郎君新进诸生,虽事笔砚,而此中无名师,未窥中原文脉,求为赐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为终身佩服。”张万星说,从相关资料考证,这也是徐霞客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为人师,并开展教学。丽江木氏“知诗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从这里可见一斑。
距离万德宫不到300米,就是丽江徐霞客小学,这也是全国仅有的3所徐霞客小学之一。学校操场一侧徐母教子的雕塑,恍惚让人觉得霞客余音犹留。“万德宫霞客献篇章中原文脉传佳话,漾江柳阳春开景象名郡书香启后人。”悬挂在学校大门口的对联也成为丽江徐霞客小学的校训,同时也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秉承遗风,绵延着尚学重教的深厚文脉,我们也衷心期望这样的风气薪火相传,激励更多的人成为尚学之人。
徐霞客小学内的徐母教子雕塑。(记者 李映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