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坪县以大比武大擂台推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2022年,华坪县在全县8个乡镇开展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比武、大擂台活动,并进行了“乡村振兴大擂台”活动现场观摩及评分。时隔7个月,大擂台的战鼓犹有余声,而活动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效果如何,各乡(镇)在总结擂台比武得失、发扬优势、补齐短板方面怎样发力,有何进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到华坪县选取部分乡镇进行了实地采访,并将陆续推出华坪县以大比武大擂台推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
在去年的华坪县乡村振兴大擂台观摩评比中,永兴乡排名靠后。对此,该乡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今年在抓党建引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抓乡村治理促乡风文明、以学习张桂梅精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使全乡经济、社会呈现综合发展的良好势头,全乡乡村振兴更增活力。
联农助农发展特色农产业
走进永兴乡习好村,茂密的山林里,一片排列整齐的营养袋格外显眼。这是习好村产业合作社近年来研究探索出的林下魔芋袋装种植技术,有效防治了魔芋病害,种出的魔芋个大匀称。今年开始在全乡进行技术推广,目前,全乡已种植魔芋3000亩,其中,魔芋袋装种植1000亩,习好村就种植了500亩,预计到9月即可采收。
习好村产业合作社研究探索出林下魔芋袋装种植技术。(本报记者 郭俊燕 摄)
这是永兴乡通过发挥合作社联农助农作用,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永兴乡坚持以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为目标,积极做好高原特色农业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两篇文章,探索建立多重利益联结机制,全乡7个村通过党支部创办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把合作社建在产业上,实现实体化运行,从种植、培训、加工、销售、务工、分红等方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带动促增收,就近务工促增收、利益联结促增收,探索出了一条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永兴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大力发展种植生态茶,引进企业建基地、建茶叶加工厂,打造出乌木春、雨台山、雪龙春、回龙春等茶叶品牌。如今,三股水村种植茶叶2000亩,2022年全村茶叶收入超过400万元。在三股水村的带动下,2022年永兴乡干茶产量40万斤,产值达5000万元。
习好村党总支结合村情发展蚕桑种植产业,于2016年成立了习好村蚕桑产业党支部, 2018年成立了万润蚕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充分发挥联农助农作用,做好蚕桑种植、养殖、收购、初加工、销售,形成政府支持、党员示范、农户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目前,全村有350户群众发展蚕桑种植,面积达4000亩。
基度村采取筹集资金、租用林地土地入股的形式,在荒山荒地种植仙人掌300亩。2022年,基度村仙人掌基地带动当地群众就业300余人次,发放务工费4.2万元,其中脱贫人口及“三类”监测对象占80%。
坝山村合作社流转闲置土地示范种植烤烟和柿子,增加村集体收入和群众务工收入。2022年种植烤烟60亩,实现产值23万元。种植柿子200亩,带动脱贫人口及“三类”监测对象务工600余人次,实现务工收入6万元。村合作社与华坪县林源公司坝山白茶基地合作,开展劳务输出,2022年,白茶基地提供就业岗位1400人次,村民实现务工收入16万元,其中,脱贫人口及“三类”监测对象务工收入9万余元。
通过发挥合作社联农作用,组织化、规模化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全乡特色农产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成为山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永兴乡种植核桃4.5万亩、花椒4.5万亩、茶叶4.2万亩、蚕桑1万亩,人均生态产业面积超过10亩,初步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良好产业发展格局。
推动乡村治理 促进乡风文明
今年以来,永兴乡围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标,通过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等,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时代新风,为乡村振兴营造文明和谐氛围。
5月16日,永兴乡政府大门旁边张贴着的一张大红色感谢信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经了解得知,这是家住永兴街的华坪县供销社退休职工周树朝写来的感谢信。周树朝今年78岁,因自家门前126米入户道路的问题已经多次上访反映,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得到解决。在此次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中,乡党委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把解决周树朝入户道路问题作为重点,着力进行调查调解。在认真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并多次找当事人了解情况后提出方案,与当事双方反复协调,做通了思想工作,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于5月7日办结了该陈年积案,10多年的邻里纠纷得以化解,古稀老人硬化自家门前126米入户道路的心愿得以实现,5月15日,周树朝怀着感激之情给永兴乡党委、政府张贴了感谢信。
这是在永兴乡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中,着力清除陈年积案、努力化解矛盾纠纷的真实写照,为做好全乡综治维稳、提高全乡群众法治意识、推进乡村治理、促进乡村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在推进乡村文明建设方面,永兴乡打造建设乡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在全乡7个村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为站长的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开展“讲、评、帮、乐、庆”活动。一是以挂村领导、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为主体开展“百姓宣讲团”活动,以会议室、村民活动室、田间地头、火塘为宣讲场所,宣讲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方针政策,宣传健康知识、科技知识、生活技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二是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绿美家庭评选等活动,评先树优引领文明新风尚。三是结合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提升等,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开展困难群体帮扶。四是开展放电影、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民族打跳等多形式文化惠民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五是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群众精神风貌。
深山名校润泽童心
一直以来,永兴乡高度重视乡村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通过对标女高学习张桂梅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抓养成教育益终身、抓学校管理促规范,抓双减工作促发展”三抓为重点,打造了一所全县瞩目的名校——永兴乡中心校。该校不仅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小学校中名列前茅,也是全县最早集中办学、最先抓养成教育出成效、最先开设“每周一秀”课程的乡村小学。在这里培育出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江霞、全国劳模王佐军,建立了江霞和王忠艳市级名师工作室,拥有“云南省勤工俭学示范基地”“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学校”“云南省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学校”“云岭红烛育人先锋示范学校”等殊荣,华坪县双减暨学校管理现场会、全市连续两次寄宿制办学经验交流现场会都曾在这里召开。
永兴乡中心校图书室。(本报记者 郭俊燕 摄)
走进永兴乡中心校,记者看到,校舍操场宽敞整洁,校园环境清新优美,学校还设有教育史馆、开心农场、学生菜园等。写在学生宿舍外墙的“德育之要、养成为重”八个大字分外显眼。随便走进一间学生宿舍,都是窗明几净,整洁温馨,被子叠放、用具摆放都做到了标准化。学校还设立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学校组织开展的“每周一秀”活动就在这里举行。该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感恩教育、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为主要内容,以课本剧表演、红歌传唱、经典诗词诵读、舞蹈、小品表演为内容展现山村孩子风采,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受到学生及家长的喜爱和欢迎。
永兴中心校校长李镇江介绍,近年来,在乡党委的高度重视及指导下,学校以德育教育“修心”、以课堂教育“修智”、以体育教育“修身”、以艺术教育“修才”,以劳动教育“修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年来,学校入学率、巩固率一直保持100%。学校先后多次荣获“云南省生命、生活、生存教育先进集体”“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永兴乡中心校手工美育室。(本报记者 郭俊燕 摄)
“教育是乡村的重要支柱,承担着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条件、文化条件等重要功能。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振兴。只有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发展了,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乡党委书记李聪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