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描二维码
请扫描二维码
请扫描二维码
请扫描二维码
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栏目>内容

在全省首创“双勘界”,丽江普济寺完成土地确权

作者:和玉松 来源:丽江日报 时间:2022年08月09日 19:02
在古城区束河街道中济社区境内的普济山麓之上,绿荫掩映之中,有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的寺庙——普济寺。如今,在推进宗教活动场所土地确权工作中,普济寺先行先试,在各级各部门的引领协调下,寺院僧众与当地居民的友好协商,共谋发展,共同划定,在短时间内促成了土地确权工作。邻里团结、和谐发展的光芒像阳光下的铜瓦殿一样熠熠生辉。

图片

普济寺大门(本报记者 和玉松 摄)


铜瓦殿是普济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据记载当时共用去上好黄铜2880千克,铜瓦覆盖面积达476平方米。据介绍,殿内壁画至今已有250年的历史,壁画风格并不完全是藏传佛教的绘画风格,还融合了道教、儒家的绘画风格,是儒、释、道和谐统一的艺术精品,也是普济寺一直以来发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好体现。

图片

航拍普济寺(古城区民宗局 供图)


为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进一步做好宗教活动场所不动产确权工作,2021年5月以来,丽江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局坚持全面推进,分步分类实施,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按照“成熟一宗,办理一宗”原则,全力推进宗教活动场所土地确权工作。普济寺凭借由来已久的文化积淀和群众基础,以及与周边居民的和睦关系,场所土地确权工作率先推进、成效明显。在短短2个月的时间内,普济寺完成了土地确权测绘、建筑物和宗教用地四至范围确定工作,并在全省首创“双勘界”,即场所房屋四至勘界和宗教用地四至勘界,共完成土地测绘72亩,埋设建筑物界桩36个、用地界桩75个,顺利开展了寺庙不动产登记证办理等工作。

图片

普济寺界桩(本报记者 和玉松 摄)


走近普济寺,寺院建筑物四周的界桩设置非常醒目。“一个个界桩凝聚了普济寺僧众和普济村村民的深厚情谊!”古城区民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寺院与村庄加强沟通、互相理解、互相让步是促成土地确权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双勘界”和界桩埋设,标志着藏传佛教寺庙管理找到了依法治理的依据,通过建筑物界桩埋设保障了寺院权益不受侵犯,防止了寺院私自扩建的行为;通过土地界桩埋设区分了寺院与村组的法定界线,杜绝了因用地争议而引发矛盾的隐患。

图片

普济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报记者 和玉松 摄)


“普济寺和普济村的关系一直非常融洽。”普济寺经师噶玛丹增说,协调工作开展以来,寺院和村里进行了多次协商讨论,起初存在一些争议,但从未发生争执,商讨过程开展得很平和,最终结果双方都很满意。院内两棵被丽江群众称为“金丝海棠”的高盆樱花古树,被寺院取名为“团结树”,与寺院大门对联“百年花菱海棠树”相得益彰,代表着普济寺与群众的深厚情谊,以及富含着和睦共处、携手发展的美好愿景。

图片

普济寺院里的“团结树”(本报记者 和玉松 摄)


“‘尊重历史,正视现实,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是开展宗教活动场所土地确权工作的基本原则。”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丽江市依法登记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有17处,其中,有些场所存在四至范围不明确的问题,与附近村社在土地性质、林地使用、产权归属等方面存在争议,也存在一些场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给依法管理寺庙带来一些困难和问题,成为依法管理宗教工作的难点问题。为此,我市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市、县(区)统战、民族宗教及相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政策研究、事前调研、教育引导、思路创新,以理顺宗教用地关系入手,妥善解决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

图片

普济寺僧人(本报记者 和玉松 摄)


普济寺土地确权工作中,充分运用了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积累的经验值得推广,全市将以普济寺“双勘界”确权登记经验为样板,全力有序推进寺庙勘界确权工作。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2004-2022 丽江日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站上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云南网警ICP备案53070203302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