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晓燕,女,纳西族,中共党员,1972年3月出生,云岭教学名师、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享受省政府特殊生活津贴、云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委联系专家、市级骨干教师、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客座教授,现为丽江市实验学校高级教师、小学部教科室主任。
三十年来,杨晓燕努力拼搏,只争朝夕,一直牢记肩上教书育人的使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杨晓燕最喜欢的教学名言。她说,育人先育心,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办真事,追求真理。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就这样,她带着满腔的爱和责任走向孩子。
自开展教育领域脱贫攻坚以来,杨老师带领教学团队,积极响应国家、省、市教育部门关于教育领域脱贫攻坚的决策和部署,积极发挥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充分借助工作室团队的教学优势,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主动承担乡村薄弱学校的送教任务,多次带领工作室成员到玉龙县拉市镇、宝山乡,宁蒗县等地送研送教。为确保送教质量,针对每一次送教示范课,召集工作室成员进行反复提炼、精心打磨,细心到从一句教学程序中的过渡句到板书时用哪个词用何种颜色都是做到精益求精,所到之处,赞誉不断。另外,在“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中,根据省、市教育部门和学校安排,先后承担来自怒江州和迪庆州3名教师的跟岗指导,并为其科学制定跟岗计划,进行“一对一”悉心辅导,有效提高了跟岗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论文写作水平和教研能力,高质量完成了工作任务。
最初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刚入职时,杨晓燕被分到拉市乡海南完小任教,她曾是一个一开口就脸红,人一多就紧张的女孩,怀揣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忐忑,她就这样开始了教学生涯。有一次杨晓燕听说在实验学校举办省级教学竞赛,于是她便毫不犹豫在当时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笔钱自费买了票去观摩,听完来自省城教师的课堂后,她深感震撼,并从那时起心中有了原来课是应该这样上的感悟,有了一种一定要突破自己,完善自己,改变自己的想法。
杨晓燕苦练基本功,从粉笔字的书写到教学语言的设计,只要闲暇她都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反复练习。在一次乡里的课堂竞赛前,当学生放学后杨晓燕就跑到玉米地里,把一棵棵玉米当作学生提问,“学生们”跟着风轻轻摆动,好似在回应杨老师的问题,这让她更加干劲十足,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晓燕如愿拿到了第一名。从那时起,杨晓燕坚定了一个信念,我是可以教书的。
那时教学可以模仿、借鉴的途径并不多,没有发达的网络和各种教学书籍,决心要改变乡下教学方式的杨晓燕,和几位同样年轻的老师一起探究自创了一套双语教学方法,用纳西话和普通话高效教学,因此那一批学生非常热爱学习,学校的考试成绩也一直在乡里遥遥领先。
“人的素质有时是天生具备能力,可以后天培养但最重要的是态度。我常常跟年轻教师聊到的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人生最可怕的是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因为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你的工作质量将决定你的学生的一生。”
杨晓燕回忆道,在带的师范专科学校快毕业的一位学生在参加竞赛前试讲的时候,发现她的板书非常随意不仅写倒笔,满黑板的草书,字迹混乱。课后问他为什么写草书,她一本正经地说怕时间不够,学生看得懂就可以了。对于还没上过几次讲台的大学生来说,杨晓燕觉得高高在上的说教不一定有效,于是她请了三位学生,当场让他们书写这堂课里指定的生字,结果其中有两个学生写字跟这位年轻老师一样写的是倒笔,于是杨晓燕就问年轻老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她红着脸低下头说:“杨老师,是我示范时错误导致的……”事后杨晓燕与她耐心交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一言一行深深影响孩子,如果教学中太随意,将会害了他们。老师一笔一划的示范,耐心的指导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后来,那位年轻的老师勤练板书,认真对待教学,还在省级教学竞赛时获得一等奖。
“当学生有了一点点进步,当看到自己的学生考入理想的大学,当家长打电话来报喜,说我最好的成绩是因为找到了好的启蒙老师的时候是最开心的。看到一双双孩子们清澈的大眼睛充满求知欲的眼神跟着你学习时是快乐无比的”在杨晓燕幸福地说着这些往事的时候,作为老师的郁闷和辛酸她却不愿提及,就如在谈到她的学生时她总是自信的说:“我的学生大多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品学兼优,品在先,学在后,学生就是一个老师的影子。